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第33次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 时间:2024-07-16

2024年7月13日至14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第33次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医古文专家学者,旨在交流医古文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医古文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参会论文73篇。

大会开幕式由湖北中医药大学龚方琴副教授主持。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胡少萍在开幕式致欢迎辞,感谢医古文研究分会对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支持,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随后,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杨东方教授发表致辞,谈到在医古文研究分会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很多医古文人为学科发展、学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术活动是学会生命力的体现,本次会议也争取打造一场学术盛宴。

1721128593307023130.jpg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北中医药大学培养汇集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国医大师李今庸先生是湖北人,也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他不仅临床造诣深厚,还精通训诂学和校勘学,长期从事古典医籍研究。学苑出版社特为本次年会捐赠了一批李先生著作,共计九种,五百余册。大会特举行捐赠仪式,由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书记倪娅为学苑出版社代表黄小龙老师颁发证书。李今庸先生的著作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捐赠仪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进行了合影留念。

12.jpg


大会主题报告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明强教授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王育林教授带来了以《小学与医经学》的报告,从国社科项目“中国医学六经传承史”的经验出发,提出“医经学”的概念,包含文本的整理(文本勘正、文义解释、经文故训的再解释)、思想知识的梳理、阐发和应用,历史的叙述(书籍史、文本变化和传承、理论阐发应用)。诸项工作都基于医经书籍,都必须把文本整理作为第一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沈澍农教授作了题为《从简帛医书看“方”“药”的初义与演化——兼论单药方的属性》的报告。将简帛医书中“药”的用例做归纳,结合早期文史书用例做分析得出“药”的初义为“药品”,后兼指“药材”;“药”是“方”的具体呈现。自然界的原药材早期称为“物”,大约在东汉末,“药”才开始明确兼指原药材。“单味药方”是“入用”层次,“单味药”是“药材”层次,不能据此把单药方不算成“方”而算成现代概念的药材之“药”。

1721128778552080300.jpg


本次会议设置三场学术报告,交流内容涉及中医古籍语言文字研究、中医古籍版本目录整理研究、中医古籍与医学史及中医文化研究、医古文教学研究等。第一场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兴伊教授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宁静、山东中医药大学田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赵歆三位老师围绕医古文教学分别探讨了医古文等级考试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医古文教学探讨中医思维与价值观确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过程中古籍学习的思考等相关内容。本场报告会为医古文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不断优化教学体系和考试制度,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

学术报告第二场由福建中医药大学罗宝珍教授主持。山东中医药大学李玉清指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麻知几误认作麻革。文章通过详细考察两人的生平和贡献揭示了这一误区,并澄清麻知几与名医张子和有密切关系,而麻革则无此关联;苏春梅(珠海科技学院)分析了《儒门事亲》江户抄本序跋的文献价值,指出这些文献通过相互印证和纠正误差,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包含未见于国内的无名氏跋文。陕西中医药大学付新军通过探究《本草纲目》中“蚯蚓”与其异名之间的音转关系,提出“朐䏰”是音转现象,而“螼螾”则是语流同化的结果,进一步探讨了音转的规律。湖北中医药大学孙婉统计分析《本草纲目》引用《黄帝内经》的频率和分布,揭示了这些引用在构建李时珍理论框架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原文与引文的差异。上海中医药大学于业礼研究了敦煌吐鲁番出土的《素问》残卷дX17453,认为其属于王冰次注本之前的版本,为《素问》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证据,完善了其在唐代及以前的传承脉络。

学术报告第三场的主持人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杨明明副教授。宁夏医科大学罗彦慧发表题为《丝路食药:“琐琐葡萄”入药史与中华医药多元一体》的报告。研究强调了葡萄及其特殊品种“琐琐葡萄”在中医药体系中的引入过程,展现了丝绸之路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贡献。“琐琐葡萄”的入药史是中医药体系中多种医药思想和实践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体现了中医药体系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包容性与发展性。广州中医药大学包伯航探讨了《外台秘要方》中服药食忌的文献溯源及其价值,指出其学术价值在于对古方考证和研究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校勘方法提供了独特的文献依据。湖北中医药大学何潇就“文势”观下清儒校勘《黄帝内经素问》方法作出报告。从传统文章学的“文势”观出发,探讨了清儒在校勘中医古籍时的具体方法,特别关注清儒如何运用“文势”观对文本进行修正和校勘,以期为中医古籍的校勘工作提供新的理论参考。成都中医药大学赖雪瑜对天回医简《脉书·上经》中的“如鸟之豆”进行考证。提出“豆”应释为“脰”,并认为“如鸟之豆”即鸟的颈项,描述脾脉的柔缓特征。她还进一步解释了后世医书中描述脾脉的各种说法可能源于对“豆”字的误传与讹变。最后,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王水香介绍清代活字本医书《淡然医案》,指出,本书不仅是了解魏照洲医学思想和成就的宝贵史料,也是研究清末及日据时期民间医疗情况的重要文献。尽管该书在排印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但其临床参考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第三批中医典籍与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式。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葛晓舒的主持下,第三批“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计划”拜师仪式举行。此次拜师仪式共邀请了6位导师,分别是王育林教授、张如青教授、沈澍农教授、张瑞贤研究员、杨东方教授和王兴伊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瑞贤研究员代表导师发言,介绍了三年中的带徒经验,并表达了对传承与培养工作的重视和期待。首都医科大学韦良玉老师作为传承人代表发言,愿用真诚的态度继承导师的学术与品格,孜孜以求,学有所成。本次人才培养计划经过前期报名及筛选后,共录取李蕊、常佩雨、包伯航、付鹏、陈红梅、韩晶等共33名传承人。

1721128855114059916.jpg


依照传统,本次会议在7月14日上午设置了青年论坛,由广州中医药大学苏星菲主持,来自全国各院校的12位硕博士同学发表了报告,7位青年教师作为评议人做出了精彩点评。其中国学院孟庆鸿、何俊朋、勾越洋、邹婉婷四位研究生同学在论坛汇报了论文,黄天骄博士后作为评议人对论文进行了点评。会议青年论坛自2019年设置以来备受关注,从2023年开始采用评审的方式确定发言论文,今年收到青年学者的论文及提要35篇,5位老师对其中24篇提交全文的论文进行了评审,按照排名选取论文安排发言。医古文年会青年论坛重视研究质量,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交流展示平台。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中医药大学、广东一方药业及各位代表的支持下,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第33次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下一届年会将由陕西中医药大学承办,期待与各位同仁再次聚首!希望通过医古文年会的平台能够更好地传承老一代学者的智慧,凝聚力量,不断深化学术研究,探索中医药文献的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医古文事业的发展共同进步,携手前行。

(国学院/撰稿:黄天骄 杨明明/审稿:杨东方 刘怡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