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钱超尘学术思想传承与总结会议在京召开

作者: 时间:2019-05-21

  2019年5月18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钱超尘人文学术传承工作室组织全国所有学员在京召开了“钱超尘学术思想传承与总结会议”。本次会议以讨论传承钱超尘学术思想的途径与方法、学员跟师学习阶段性汇报,及传承工作室今后的工作重点为主要议题。参会者包括工作室成员、弟子及全国各界学者共70余人。

  会议由工作室负责人段晓华教授主持,她首先介绍了工作室情况及本次会议议题。国学院首任院长张其成教授在致辞中,从为人、为学两方面总结了钱超尘教授在学术传承上的不朽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访问学者、原《光明日报》总编辑敬天林先生以《人文科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及现实意义》为题,高屋建瓴地将钱超尘人文学术传承工作置于中医药学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探讨并肯定了其意义与价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局长王国强在致电中提出:“钱老为往圣继绝学,为时代育新人,精神可嘉,值得敬佩与学习!”

  钱超尘教授及王育林教授(钱老学术继承人)的弟子一一进行了跟师学习汇报。钱超尘教授回顾了工作室的主要成果并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切实的展望,表达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以文章和育人报国的伟大情怀。

  嘉宾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瑞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崔锡章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凤教授等也就议题进行了精彩发言。会议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王育林教授的总结陈辞中圆满结束。国学院院长李良松教授因故无法参会,发来贺电,对钱超尘教授对学院与本学科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撰稿人:张戬)

  

 

  敬天林总编讲话全文如下:

  谈谈人文科学与中医药学密切关系的现实意义

  本校访问学者   苟天林

  (2019年5月18日)

  在中医药学正面临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医古文研究会和学校,以钱超尘人文学术传承工作室为依托,共同举办了中医药战线优秀中青年学者为期三年的“传承班”。今天,这个学术研讨与工作总结会议很有意义。首先,我向钱老表示深深敬意,向此次会议圆满举办表示衷心祝贺,向学会、学校和工作室及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祝贺和敬意。

  我们说今天的研讨会和工作总结很有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人文科学与中医药学密不可分。

  关于人文科学,在《辞海》《大百科全书》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在中华文明古代典籍中,都有很明确很广泛的定义和表述。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各种文明成果。

  对人文科学与中医药学的密切关系,从古至今的中医药经典及各类著作,都有丰富内容和广泛应用。对人文科学与中医药学关系的研究,成果累累。仅从当前来看,据我校2007届申咏秋博士统计,自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到2007年,30年间,论述人文科学并涉及中医药学的论文16618篇,专著100部左右。其中,专门探讨人文科学与中医药学相互关系的论文有526篇。在这些文章中,有的系统论述中医的人文属性;有的提出人文精神是中医题中应有之意;有的把科学与人文称作中医的两翼;还有的干脆就把中医称作“人文医学”。

  从改革开放前30年到现在,对中医药学与人文科学的认识实现了重大突破。最集中的代表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这当然就包含着中国古代丰富的人文科学;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文明的结晶”,这就进一步揭示了中医药在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中华文明宝库中的地位和作用。“瑰宝”“钥匙”“结晶”,即概括又形象、即深刻又生动的说明了中医药学与人文科学与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这样的定位、认识为标志,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开辟了中医药振兴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盛世兴学,学为盛世;人心向学,学树人心。这正是中医人文学术研讨、研究,学习、传承的意义所在。

  二是乾嘉学派和乾嘉学术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不断,中医药学在中华文明传承中,至今保持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成为人类文明传承中的一个奇迹,最重要的根基就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一以贯之的文献经典。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到清代,从清初的康熙、到乾隆、嘉庆三朝,既提出了对古代文献经典深入研究的需要,又适逢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提供了专心学术的安定环境。在这个历史条件下,乾嘉学派应运而生。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考据学、训诂学,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这些研究人类智慧传承的专门学问,历史的产生、系统的总结,广泛的应用。在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中,所具有的意义,是极其宝贵的。

  同时,乾嘉学派产生之后不久,又历经了中国封建王朝衰落,帝国主义侵略,民族救亡图存的社会大变动。在这个历史环境中,乾嘉学派从章太炎到黄侃,从黄侃到陆宗达,从陆宗达到钱老,能坚持一以贯之的传承,是极其难得的。我们都知道,乾嘉学派以文献文字研究为主要内容,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不可为,没有专注扎实的钻研学风不可为,没有崇尚真理、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不可为。乾嘉学派一以贯之,传承至今,生动体现了今天以钱老为代表的老师和先辈们的高尚精神、学术品格。

  历史发展到今天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而乾嘉学派所创造的学问,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要智慧。所以,我们今天所致力的研讨、学习和传承,几十名老师、同学所投入的心力和奉献,的确是一件上对得起祖先,今不负于时代,下对得起后人的大事、大学问。

  三是人文传承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的时代意义。

  传承班在钱老带领下,在短短三年里,已经展现出了特有的远见和智慧,突出的功能和作用,对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对新时代的文明传承和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我举几个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首先是钱老。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我国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纪念孔子诞辰的重要讲话。这是我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参加国际儒学会议,第一次就儒学发表系统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列举了其中15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和“永恒魅力”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对待历史和人类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四条重要原则。

  新华社9月25日公开播发了总书记的讲话,钱老9月26日凌晨,在传承班的微信群中,就向大家谈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要求各位同学“务必用心体悟总书记的讲话,以为学业”,号召大家:“这是国家中兴之举,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样的敏锐和见识,对传承班这样的要求和启迪,对年逾80的钱老来说,绝不是一般的“高、大、上”,而是钱老深厚的人文修养所形成的客观认识,是钱老深悟先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深悟“其身正、天下归”“君子不惜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的优良传统所形成的责任担当。

  钱老不仅这样认识,更付诸行动。多年来,日日勤奋,无一日闲过。遵太炎学术思想,撰著中医经典校注12部,从传统语言学出发,研究撰著包括傅山著作在内的著作8部,抢救将亡之医书6部,先后出版了《中国医史人物考》《唐本<伤寒论>和赵开美本<伤寒论>合集》等9部,特别是与王育林、刘阳、钱会南老师合作的《黄帝内经版本通鉴》22卷,选编和即将出版的《中医十三经》等,都是填补中医文献研究的空白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任应秋先生在世时曾说:若能出版中医十三经,自己死也瞑目了。可见,钱老做的这些事情,对中医、对国家、对先辈、对今天的时代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再是张其成院长。除张老师的教学、科研和各种活动外,仅就张老师的微博一项,就很说明问题。从传承班开始至今,我看到张老师的微播5056期,每期少数是一条,多数是两三条、三五条。每期最少的点击量少说都在千次以上。在喜马拉雅平台,《易经》音频课播放量超过2000万,新开设的《黄帝内经》音频课播放量目前已超过490万。微博的内容,我的本意是想看看人文科学在其中的比例,但看到的是,除很少的会议、活动通知和消息外,张老师微博中,对中医经典的解读、对健康状况的分析,对身体和精神疾病的诊断,对健康生活的建议、指导,都充满了人文科学的灵魂和内容。张老师以自己的卓越学识和研究成果为我们树立了人文科学与中医药密切结合的典范,向我们展示了一条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宣传、中医药普及的成功之路。

  再是我们的国医大师孙光荣老师。2015年3月17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记者吴潇湘同志介绍孙老师的文章。介绍了孙老师从浏阳河边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国医大师的历程。其中有:“5岁启蒙,习字、吟诗、撰联,记诵《幼学琼林》《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书。及长,熟读四书五经,中医经典。其后,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在书香中熏陶成长,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构筑了他日后持身处世的根基”。

  还有:“以人为本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人。心中有大法 笔下无死方。“如果说,中华文化的灵魂是‘和’,中医医德的核心价值就是‘仁’,中医医术的最高水平就是‘调’,中医疗效的终极指标就是‘平’。”孙光荣在临床诊疗实践中,无不秉持了中正平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贯穿了“贵中尚和”的理念”。

  读这篇全面介绍孙老师的文章,得出的鲜明结论就是:人文科学的学习和传承,铺就了孙老师国医大师的成长之路。

  前几天,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大会的演讲中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总书记强调,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总书记还列举了我国的《诗经》、《论语》,犹太人的《塔木德》、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印度的《梨俱吠陀》和日本的《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所有这些,都充满着人文科学的内容。

  总书记的演讲,在国际政要、学术精英和与会人员中,所受到的欢迎是空前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土耳其留学生王正明,谈了他对中华文明经典著作学习的体会。《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在理解了总书记的讲话后,就借用这句活,改为“知己知彼,交流无碍”,他的借用,既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又说明了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在时代发展中创新的意义和作用。还有,文明大会的非遗展览,47个国家,60多个展台,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各国展示的手工制品目不暇接。这预示着在今后深一步的交流中,亚洲的近50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博大精深的文献研究和交流,生气勃勃的人文科学发展必然面临着广阔天地;中医药学的文献和人文交流必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中医药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也是我们的责任。